近一段时间来,记者在珠宝市场上发现了一个现象:有些消费者购买的大克拉钻石配有国外检测证书,并以此为荣,而一些商家为迎合部分消费者的口味,也以洋证书为噱头进行炒作。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记者翻阅了有关法律法规,并采访了有关人士,却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一、“洋证书”检测机构未得到我国认证
有关人士表示,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提供“洋证书”的国外检测机构并不具有在我国从事珠宝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资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九条规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承担产品质量检验工作。法律、行政法规对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根据相关规定,在中国境内从事珠宝产品检测检验活动的合法机构须至少具有下列CMA 、CAL和CNAL三种标志中的一种。其中CNAL是国家级实验室的标志,是迄今为止认证部门给予中国境内从事相关检测检验活动机构的最高级别、最权威的认证标志。
据笔者了解,提供“洋证书”的国外检测机构均没有经过我国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或者其授权的部门考核和认证。也就是说,这些国外检测机构在中国境内从事检测业务均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相关条款的规定。而我国国内珠宝质量检测机构均通过了相关质检部门的考核和认证。其中,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是我国境内唯一一家获得CNAL标志认证的机构。我国各级珠宝质量检测机构在从事钻石鉴定业务时,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6554 — 2003),该标准在钻石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颜色和净度方面的检测要求比国外要严格。而国外检测机构从事相关业务时,采用的是它们本国或自己实验室的标准。这就意味着,不仅国外珠宝检测机构或实验室所依据的产品质量标准比我国的国家标准要略低,而且,由于依据的标准不同,一旦发生质量纠纷,使用国外检测证书在我国无法受到法律保护。
有消费者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天津市
二、以盈利为目的 站在商家而非消费者立场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珠宝首饰检测鉴定证书是珠宝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由第三方出具的关于商品(产品)质量的严肃、科学、公正的证明。证书的内容一般包括产品的物质构成、构成材料的等级、工艺水平等等。由于珠宝产品的鉴别涉及很多专业知识,普通消费者很难凭借已有的常识和经验进行判断,因此,专业机构出具的证书就成为消费者唯一可以依赖的产品质量凭证。可以说,珠宝首饰检测鉴定证书就是珠宝产品的“身份证”,其真实性、严肃性至关重要。
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一条有着明确的规定: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认证机构必须依法按照有关标准,客观、公正地出具检验结果或者认证证明。
但是,国外检测机构由于不受中国国内法律的制约,因而是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他们通常是站在商家而非消费者的立场来出具检测证书。有些机构为了占领市场,会依据商家的要求,有意降低检测标准,抬高钻石产品的颜色、净度等级,这样,提供给消费者的证书当然就是名不副实的了。有些商家配制证书根本就不管什么权威性,谁家的鉴定费便宜就使用谁家的。所以一些资质较差的国外检测机构为了吸引商家,投其所好,大幅降低费用,在这样的利益链条中出具的证书根本毫无权威公正性可言。这些做法无疑都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而国内的检测机构由于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约束,再加上所依据标准本身的严格性,在保证证书的严肃性方面做得比较好。
三、使用双证书 都要消费者买单
很多商家为了增加产品的可信度,对一件产品向消费者同时提供国外检测机构和国内检测机构出具的两种证书。专家表示,其实这么做完全没有必要。“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证书的使用费用无一例外地都要加到产品的成本里去,最终都要由消费者买单,从而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由于钻石分级的中国国家标准比国外严格,因此,只要是国内相关政府部门资质认证的正规的检测机构出具的证书就能保证产品的质量,根本没有必要同时配备国外检测机构的证书。
使用国外检测机构出具的证书已经给我国的钻石销售市场带来了一些问题,使消费者对钻石证书的严肃性、权威性产生了一定的信任危机。因此,专家建议,国内的珠宝商家和企业,从维护自身和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应尽量减少使用国外检测鉴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