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化,传承或者创新? 回归传统 手作个性化定制满足精品需求 选材、熔银、铸坯、压膜、充膜、錾金镂刻……传统工艺制作的长命锁是慢工出细活。深圳庆美珠宝有限公司董事长熊福章34年前开始跟着叔父学银饰品,每一个步骤都不易。据介绍其祖辈曾在清朝嘉庆年间入内务府造办处任司匠,专门供应制作金银器具。 “学做银器,磨的是身心,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熊福章说希望自己完成企业交接后,继续雕琢手艺,做一个普普通通的银匠。他是熊氏银匠传统技艺的第七代传人,目前其所拥有的庆美银楼金银器传统技艺正在申报深圳市非遗项目。熊银匠的手工翻砂铸坯、叠层焊接两项技艺在业界领先。熊福章说自己申遗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优秀传统。 非遗的活化对于传承人来说,在探索市场化的同时,找回更久远的工艺技术、回归传统也是一种途径。熊福章说,通过尝试将祖传的长命锁里所蕴含的錾金镂刻艺术应用于银茶杯、银壶、茶盘等生活器皿上颇受市场青睐,而现在也考虑把祖上擅长打造的长命锁发扬光大。 他也敏锐察觉到复古饰品未来市场的可能性。现在规模生产了,为何还需要坚持手作?熊福章说,手作的金银器更加线条流畅、美观自然,“此前人们只是想拥有贵金属保值, 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升,越来越想收藏,能够家传。”熊福章说:“我有长辈在经济困难时期将做嫁妆的手镯拿去当铺卖了,现在日子好了,非常怀念原来的款式。但市面上却找不到这样精致手作的款式了。我们就是希望针对这部分市场定制一些精品。” 大胆跨界 古建筑“榫卯”工艺用于钻石镶嵌 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勇士、活灵活现的狮舞龙舞、神韵兼具的戏剧脸谱、精密独到的古建筑榫卯工艺……这些非遗艺术形式和非遗技艺都可出现在金属首饰上?深圳缘与美实业有限公司大胆创新,探索非遗与珠宝的跨界合作,让人们看到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更多可能性。该公司近日正式挂牌成为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批准成立的我国珠宝界首个非遗文化传承平台。 一块薄薄的金属片,通过精确数控切割工艺来模拟完美钻石切割技术,有了80个内衬立体反射面。这个薄片能映衬2个钻石冠部刻面,在自然光线的照射下产生明显的金刚光泽。这是该公司原创的“瑰丽镶嵌”技术,已经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的发明专利。而其创作设计的灵感就来自于古代建筑里的榫卯工艺。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就是榫卯结构,房屋或家居不使用一颗铁钉,却能年久耐用。而同样的,该技术在镶嵌结构上使用珠宝镶嵌专用工具将四爪掰回,无须使用焊接技术,就可将其与榫槽位吻合嵌紧。 “而这样达到的效果是,在贵金属与钻石之间形成全反射效果,让钻石肉眼看上去更大更璀璨。50分的钻石看上去有一克拉的效果。因此推向市面后非常受欢迎。”深圳缘与美实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曾敬这样说。 |
本网的文章和图片来源于Internet,当权利人发现在中国珠宝网生成的链接所指向的第三方网页的内容侵犯其著作权时,请权利人向珠宝网发出“权利通知”,中国珠宝网将依法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屏蔽相关链接。 联系邮箱:176568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