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进一家珠宝店,挑选一枚戒指,用现金或者信用卡支付换取商品,看上去与购买一袋大米、一部手机或其他产品无异,为什么套在手指上的那枚金属环会代表身份的转换和内心的情感?为什么冰冷的指环值得让人热泪盈眶,华服以待?
是的,与机器化生产的其他消费类产品不同,黄金珠宝首饰的魅力就在于产品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因为文化而倾注了情感,并获得内心的满足。
文化是产品的核心要素
中华民族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足,中国文化要想在世界文化中保持特色,必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因为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特性与精神诉求,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就在人们生活的行为和意识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的需求在发生深刻变化,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对于黄金珠宝首饰行业而言,这意味着文化是核心要素,创作更多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产品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文化自信,探索东方审美意趣。近年来,很多黄金珠宝企业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行业、产业以及产品的重要性。如萃华珠宝与故宫合作以来,从故宫的建筑、文物等汲取养分,以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时尚表达,致敬华夏文明。又如始终倡导黄金艺术生活化理念的国金黄金,运用古法黄金花丝和手工绣片等工艺,创作了许多文化意蕴深厚的黄金艺术品。
在机械批量生产珠宝产品的当下,一些珠宝企业将目光转向古老的传统文化,融合传统文化和技艺的精髓拓展产品线,从而找到通往未来的道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流行不起来,主要是因为只是复制传统产品市场不认可,古老的设计跟不上现代潮流。因而要把传统的工艺和现代的设计相结合,就能够把古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的时尚生活结合起来。
从花丝技艺到古法黄金
产业下行倒逼企业转型。越来越多的珠宝企业将眼光投向了在历史深处散发耀眼光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期望从中汲取灵感和动力。许多品牌企业负责人表示,非遗所凝结的工匠精神及文化内涵正是同质化严重的珠宝行业迫切需要的。
中国饰物的制造历史源远流长,从上古的玛瑙颈链到明清的金银饰品,中国饰物经过了多年的沉淀,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工艺上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
素有“燕京八绝”之首的花丝镶嵌,融合了多朝代、多民族的宗教、文化、美学等文化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汉族手工工艺和造型特征,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年来,花丝镶嵌成为行业中与首饰结合最密切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工艺大师们被奉为座上宾,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首饰结合,创造出新鲜的饰品;一些高校的教授带领学生,深入学习花丝技艺;宏基珠宝品牌还曾发起一场“金工绝艺芳华再续”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工艺的项目,为保护传统珠宝镶嵌技艺的传承贡献力量。
而近年来大热的“古法黄金”则可以说是涵盖了花丝等多种工艺的传统技艺传承的综合应用。作为近五六年来,黄金珠宝行业在产品创新方面罕见的现象级焦点事件,充分说明行业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的强烈意愿。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广泛宣传推广,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成为传统文化得以发力的“人和”要素,消费者们也普遍意识到需要具有文化内涵的饰品来彰显自己。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前不久北京农业展览馆举办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非遗展览,首次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共同举办“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多年来,这些全国性、地方性的非遗展览、宣传推广不仅可以通过实物展陈、舞台演出、现场制作以及参与互动等为观众带来浸入式体验,让中国的千禧一代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造就的物质遗产也充满了魅力,历久弥新。
正如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所说:“非遗是一个文化现象整体。非遗不只是一件件体现文化传统的作品,它更是可见、可参与的生活。非遗传承是不断融入人们智慧、才艺和创造力的生动实践。”这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的深入推广和日渐活跃,使得各种文创设计越来越注重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使得富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现代气息的手工艺品成为消费者的钟爱。对于黄金珠宝行业而言,这些具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内容的载体——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饰品显然已经俘获消费者的猎奇之心。央视综艺频道播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的热播便是明证。
可以说,这些以古老工艺为法、以传统元素为饰的传统文化黄金衍生品给了坐在电视机前的消费者一个触摸历史、消化经典的机会——那些尘封千年的印记,可以走出冰冷的陈列馆,融入珠宝,被钟爱的人们佩戴在指尖腕上,这何尝不是一种文化消费?
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文化自觉的目的不是复旧,也不是全盘西化,而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也就是说,我们要思考在当今世界不同文化接触、碰撞的情况下,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这一深刻问题。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许多原始、古老的技法已经逐渐被先进的科学技术所替代。然而,匠人们骨子里对工艺、技法的感性和执着却是机器所无法复制的。
当 古老的文明渗透进每一个国人的心,当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产品得以创作,大家能够感怀它所承载的匠人初心和历史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