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年前起,寿山石市场在经历了高峰之后,逐渐现出了颓势,又几经震荡下挫,在今年年初,更是遭遇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在数度冲击之下,仿佛已经走进了难以突破的“困境”。业界为此焦虑忧心者众,近年来关于寿山石市场的探讨也屡见不鲜,往往结论亦如出一辙:主要还是目前整体经济下行,造成了作为高层次精神消费的收藏品寿山石逐渐远离人们的购买“清单”,另外,送礼市场的衰落、寿山石受众面窄小、当代人没有审美等等,总而言之,都是“客观原因”。
然而,寿山石市场的颓势,真的全数归咎于这些客观的、外部的原因吗?
经济下行的时代,并非仅存于当下。在民国晚清时期,不仅经济下行,时局亦动荡不安,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远低于如今。然而就在当时,寿山石市场却显得相当火热。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两田黄三两金”的俗谚便起于那个时候,北京的尚古斋等古董店,均有寿山石名品陈列、出售,根据张幼珊的《寿山石考》,一块一斤一两的田黄石,能够卖出三千金的高价,当时北京的四合院,其价格不过几百至上千大洋,而一两金能够兑换三十大洋,可见其价格之高昂。如今的经济相比晚清民国时期高出不知凡几,寿山石市场却未有如此火热,真的要“甩锅”给经济吗?
而说到寿山石受众面狭小,则同样以晚清民国为例。晚清民国寿山石的收藏圈广泛,无论是朝臣官宦还是文人雅士,都广爱收藏寿山石,《寿山石考》中写道:“以吾所闻,闽中龚蔼仁、郭蒹秋、陈弢盦、刘步溪、郑大进、林小秋……均藏石,龚陈盛李四家最富最佳,近则叶润生、陈桂屏、郭舜卿诸家皆有可称。”陈宝琛甚至买下过一块田黄石矿。这其中,陈宝琛是“帝师”,盛宣怀是“中国商父”、李祖夔亦是大商人,龚易图是藏书家,囊括了官员、士人、商人多个圈子。而王公贵族中收藏寿山石者更多,纷纷以收藏名石佳品为傲,著名的“怡亲王宝”就是其中之一。艺术界就更不必提,吴昌硕、齐白石无不是嗜石如命,几乎每一位书画家都收藏、使用寿山印石。晚清民国时期,民众开化程度低下,仍有如此之众的藏石大家,为寿山石的文化、收藏等方面不遗余力的推广着,在中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财富更加丰富、收藏群体迅速增加的如今,寿山石市场却未有如此火热,真的要“甩锅”给受众面吗?
另外谈到审美,自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之后,中国的大众美育从荒土中逐渐萌发,当下人们对于美的理解虽不足以称“人人皆能审美”,然而比起民国时期已非常深入人心,然而寿山石收藏的圈子是否变得更加广大普遍?那么真的要“甩锅”给大众审美吗?
与其埋怨外部的诸般因素,不如真正内省——
清代民国,寿山石雕刻依靠的是师傅与弟子之间极为狭窄的传授渠道,所能借鉴的不过是狭小范围内的前人实物或师傅作品,仍然大师迭出,杨玉璇、周尚均、潘玉茂、林谦培、林清卿均堪称雕刻巨擘……如今各大美术学院可全面教授中西方美术、雕刻知识,博物馆、展览馆林立,然而却再无杨周潘林,为何如此?
清代民国,文章传播、书籍刊刻缓慢复杂,仍有高兆、毛奇龄写下“前后”《观石录》,其文含英咀华,对寿山石赏石文化做初步梳理。陈浏有《说田石》、张俊勋有《寿山石考》、龚纶有《寿山石谱》,都对记载了自己藏石、赏石之经历,乃至于解放后仍有陈子奋写《寿山石小志》,如今网络发达、传播迅速,为何不再有能与过去之佳作齐名的寿山石著作?
清代民国,福州图章店云集,店主往往博学多闻,店中常有文化名人、书画家前来交游品评佳石,寿山石文化与收藏便由此得以加深。所谓“送礼文化”中,亦有好友之间的互相赠答,寿山石成为其中所风行的佳礼。如今寿山石店铺之中,又有多少此类如同“雅集”般的交流?寿山石又不再成为雅物之赠?
宋代已进献宫廷,为寿山石披上了华贵的皇家气息,寿山石佛像雕刻艺术也在此时而起,寿山石文化与宗教艺术从此密不可分,明代之后,文人篆刻以寿山石为最适佳材之一,篆刻文化在寿山印石中得以沉淀……迭出的名家、历代的收藏,寿山石并非无艺术、无文化,也并非高高在上。在目前的寿山石市场中,即便存在着整体形势低迷的现象,仍有不少艺术家的作品保持着旺盛的市场活力,石卿田黄薄意去年创造了747万元的成交价,郭祥忍的荔枝洞石兽钮章拍出了419万元……他们的作品能够在颓市中欣欣向荣,不正说明了寿山石佳作并不会因为经济下行而低迷?
在提高寿山石审美方面,我们是否真正将寿山石当作艺术品而非工艺品对待,是否完全理解了宫廷寿山石雕典范作品的贵气,是否深入领会了古代寿山石印章兽钮的威严、古朴之气?是否知晓了佛教造像静穆气韵如何通过姿态神情得以展现?我们又是否将这些精神、技巧融汇到寿山石雕刻中,我们又是否根据这样的审美去甄选寿山石佳作?
在深挖寿山石文化方面,我们是否认真梳理过寿山石的开采历史、寿山石雕艺术何时出现雏形,什么样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寿山石雕艺术?它与其他艺术有何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贡宫廷后,寿山石雕在图式和技法表达上有何改变?寿山石雕如何影响了印石文化和篆刻艺术?
在推广寿山石艺术方面,我们是否以与不了解寿山石的人们真诚地交流过寿山石艺术?我们是否恰到好处地对寿山石进行宣传?我们是否以纯粹之心去看待寿山石?我们是否潜心进行寿山石的艺术创作?
以上种种,作为寿山石圈中人,我们是否仍旧做得不够?
若我们没有真正尽力而无愧,又何必“甩锅”?
本网的文章和图片来源于Internet,当权利人发现在中国珠宝网生成的链接所指向的第三方网页的内容侵犯其著作权时,请权利人向珠宝网发出“权利通知”,中国珠宝网将依法采取措施移除相关内容或屏蔽相关链接。 联系邮箱:1765687@QQ.com